关注停充圈,掌握停车充电行业新趋势,把握停车充电新机遇。
首页 好产品 名企探访
十大品牌 厂家热榜 产品商城
人物对话 品牌动态 行业资讯
专家库 企业库 工程案例

充电桩的钱好不好赚?

发布日期: 2024-05-16   来源:停充圈

据报道,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31.6%。截至2023年底,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2041万辆。预计2024年将接近3000万辆。其中纯电动占比约80%。预计新能源汽车市场继续保持高速增长。

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增长,也带火了一个行业:充电桩

再看一组数据:截止到2024年3月,全国充电运营企业所运营充电桩中TOP15占总量的 91.9%,其余的运营商占总量的 8.1%。TOP4 名单是:

特来电运营55.2万台。

星星充电运营51.0万台。

云快充运营49.2万台。

国家电网运营19.6万台。

特来电市场占有率最高,当之无愧是龙头企业。

根据东方财富网的数据,2021年末,特来电充电桩数量25.23万台,充电量42亿度,折合单桩年充电量为1.8万度。2022年末,特来电充电桩数量36.3万台,到了2023年末,特来电充电桩数量52.3万台,折合单桩年充电量为2.1万度。最近三年,特来电的单桩充电量在迅速提升,2023年,充电业务毛利率22%相比2022年提升了3个百分点。充电业务跨过盈亏平衡点近在咫尺。

充电桩利用率很关键

那么单桩利用率情况如何:

东海证券统计测算,2023年特来电充电桩利用率为9.05%,高于行业平均的6.72%。

证券周刊报道,充电站盈亏平衡点的利用率在8%左右。2023年1-4月小桔充电、星星充电和特来电的利用率分别为10.8%、7.86%和6.95%,意味着这些运营商的充电站利用率已经超过或接近盈亏平衡点。

充电桩使用率

数据到了这里,我们是否可以得出结论:如果充电桩运营企业一旦能跨过盈亏平衡点之后的充电量,是否就可以净赚坐等收钱呢?

不一定。

充电行业其实是一个服务行业,不是制造型行业。充电行业本质上是为新能源汽车客户提供充电服务,电费按照供电电价结算(不赚差额),服务费按充电量每度收取,核心的指标是充电利用率和单位建设成本。

成本方面。建设成本是固定的,但折旧费用在增加,运营费用不一定能减少。

收入方面。收入=充电量X每度电服务费。充电量=装机容量X利用率。

利用率越高说明充电量越大,在每度电服务费水平固定的情况下,收入越高。

目前不是一桩好生意

所以,关键来了。

充电桩的利用率是判断运营商盈利的关键指标。服务费和充电桩的综合利用率共同决定了运营商的盈利水平。

如果收入减去成本后,难以覆盖原先的固定资产投入时,项目就亏损。

对于充电运营商来说,充电桩运营重点是在扩大规模的同时还要提升充电桩利用率。

新电途CEO王光星认为,“如果充电站的利用率是6%,一天按24小时算,这个桩大概有1.5个小时在被使用,那么就需要17年才能回本。“如果你的充电桩能做到10%的利用率,相当于一天有2.4个小时在充电,那么投入可以做到6年回本。这肯定不是一门好生意。

据报道,2022年,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仍存在充电桩整体利用率较低的问题,充电桩平均利用率仅3%-5%。远低于充电站盈亏平衡点8%。

而且充电桩的建设运营投入大,投资回报周期长,需要持续“烧钱”。特来电尽管背靠上市公司,但依然需要对外融资,一解资金之急。

龙头企业的做法

日前,特来电对外宣称,2023年实现扭亏为盈。如何实现的?

除了企业提升自身运营能力,资本加持,近年跑马圈地,头部运营商较高的定价话语权外,还有一点是技术创新和运营模式创新提高了单桩利用率。

据特来电官方表示,特来电在业内首创群管群控技术,并于2023年9月发布智能群充4.0产品。该产品可将模块利用率提升30%,故障率降低80%。同时,该公司所布局的柔性充电系统可以解决单个充电桩功率固定的问题,提升充电桩的适用范围,从而提高充电桩利用率。

并从“自建+运营”转为向“共建共享”的轻资产运营模式,即平台化的轻资产运营,合理控制自有资本投入,减轻资金压力。同时,通过引入国网电动汽车等政府平台,获得本土经验,使得充电终端利用率和充电量得以大幅提升。

行业龙头企业经过9年的建设运营才见曙光,其他运营者呢?

除了技术运营模式的追赶,目前需要依赖新能源车渗透率。水涨船高,如果渗透率提高了,充电桩的利用率有可能提高,从而带来收入的提升,在成本不变的情况下,利润空间可以增大。好消息是新能源车还将继续保持增长。但是,也要看到目前行业进入者也很多,利用率不一定能提升。还有竞争激烈之后可能导致服务费价格降低,利润空间也可能压缩。因此,目前对充电行业的盈利预期还是不能太大。

未来,随着市场集中度越来越高,国家对充电桩行业要求会不会越来越严格,门槛会不会越来越高,服务费会不会越来越高?后期充电市场盈利前景会不会更好呢?